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分食的盛宴:创新药背后的江湖
中国的生物医药领域正在遭遇隆冬。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医疗康健领域投融资总金额299.97亿元,环比下降37.46%,同比下降34%左右。而在资源市场,医药相关基金或指数跌幅基本都在三成以上,就连前几年大火的创新药赛道也不能免俗。
但就在稍显冷清的投融资环境下,却泛起了一款创新药可能支持三家上市公司的奇异事态。7月末,思绪迪第三次提交上市申请,让上市已经半年的全球*皮下注射PD-L1——恩沃利单抗再次进入民众视野。
这款抗癌药由康宁杰瑞和思绪迪配合研发,康宁杰瑞认真临床前研究和生产工艺研究,思绪迪认真临床研究,大中华区销售则交由先声药业。思绪迪若是通过上市聆讯,这一款创新药就成为与三家上市公司息息相关的支持点。
为何一款PD-L1单抗能支持三家上市企业?又为何会形成一款药的利益,由三家共享的奇异情景?
01
PD-1/L1为何云云火爆?
什么是PD-1和PD-L1?
人体内有许多免疫检查点,无法通过检查点的细胞将被识别为异类,被免疫系统祛除。PD-1就是其中一个免疫检查点,而PD-L1就是PD-1的配体,配体乐成,则通过免疫检查。肿瘤细胞外面有许多PD-L1,与免疫检查点PD-1连系,就能骗过免疫系统,不受免疫细胞的攻击。
我们俗称的PD-1/L1药物,现实上是一种抑制剂,阻断PD-1和PD-L1的连系,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大部门药物作用于PD-1,如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小部门作用于PD-L1,如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
PD-1/L1抑制剂被称为“抗癌神药”,主要有三方面缘故原由。
一、开启了肿瘤的免疫疗法
传统的癌症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及放化疗,直接消除肿瘤,价值就是正常细胞也会受损,而PD-1/L1抑制剂,是释放免疫系统自身的作用,精准袭击肿瘤细胞。
2014年*PD-1抑制剂上市,标志着免疫治疗的时代来临,是人类*通过药物调治免疫系统来有用治疗肿瘤。
例如,帕博丽珠单抗(俗称K药)在2020年的研究数据显示,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计率较化疗组提升近一倍,患者生计时长的中位数比化疗要多一年。
二、适用普遍,可治疗多种癌症
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均有表达,因此从原理上看,PD-1/L1免疫治疗具有广谱性,顺应症普遍。
现在,PD-1/PD-L1抑制剂在全球局限已批准用于治疗十多种癌症,如淋巴瘤、肾细胞癌、胃癌等,另有更多的顺应症如子宫内膜癌、前线腺癌等,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优越疗效。稀奇是对于传统疗法一筹莫展的晚期癌症,PD-1/L1带给了患者一丝希望。
三、团结其它药物使用,疗效远超单药
PD-1/L1照样一种基石药物,可与多种抗癌药物团结使用,比单药的疗效有显著提升。
如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的全球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团结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客观缓解率到达59%,显著高于单独化疗组的 41%。
除了与化疗团结,也可以与其它免疫药物团结,能把恶性玄色素瘤的5年生计率由15%提升至50%以上。
而且,PD-1/L1还可以用于*治疗、其它治疗失败后的二次治疗、术前和术后辅助治疗等癌症治疗的各个阶段,治疗方案有多种可能性。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2015年罹患恶性玄色素瘤,就是接纳上述的K药举行治疗的,只用了半年多即告康复。彼时K药和O药上市不足一年,对玄色素瘤等的惊人疗效带火了PD-1药物。K药长年在全球最脱销的抗癌药物中*,2021年为默沙东孝顺了整年30%以上的营收,年销售额到达171.8亿美元。
*单抗类药物接纳通用名,其它接纳品牌名
K药、O药等龙头产物的火爆销量,以及PD-1/L1抑制剂的怪异优势,激起了近几年海内外PD-1/L1研发烧潮。
02
内卷严重的PD-1单抗
现在,全球局限内有4000多个PD-1/L1的在研临床试验,而PD-1/L1的全球市场规模到2025年预计到达6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虽然不足15%,但复合年增进显著高于全球水平。
海内已上市的基于PD-1/PD-L1靶向的单抗注射药物,已有15种,其中包罗11款国产和4款入口。此外,另有数十个PD-1/L1临床项目正在举行中,这个赛道可谓竞争异常白热化。
在资源的催热下,险些每个海内药企都有PD-1/L1产物线,同质化竞争严重,产物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恩沃利单抗,作为*皮下注射单抗,对比以往静脉注射药物,有着经济性、便利性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实验效果解释平安性也更高。
静脉输注一样平常需要30-60分钟,剂量大,可能存在刺激性且不良反映增添,而皮下注射用时则短得多,恩沃利单抗只需30秒。更主要的是,患者为了静脉输注往往需要跑去三级大医院,往返旅程和住宿用度也是不少的一笔开销,而皮下注射可以就近找诊所或社区医院举行。另有约10%的癌症患者,由于耐久输液导致血管变窄,而皮下注射就能用于这些不适合静脉给药的患者。
对比市场上现有的PD-1/L1单抗产物,恩沃利由于注射方式的改变,完整疗程下来也能帮患者省下一笔不菲的治疗用度。
有了以上的优势,市场对恩沃利的后续销售持乐观态度,然则从现在已上市的国产单抗来看,PD-1/L1普遍面临两难田地。
恒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拥有四大国产PD-1单抗,为了以量换价,进入医保目录后,价钱降幅达60%以上。然而现在通过审批的多数是小众肿瘤顺应症,导致这些单抗药在进入医保后,都有差异水平的销售额下滑。
不进医保,患者会倾向于选择其它同类医保药物;进了医保,销量增进有限,不足以填补降价带来的营缩短水。
但药监局对某款药品的注册审批,只针对特定一种顺应症,若是需要增添顺应症,则需要临床试验乐成后再申请。好比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2019年*上市获批的是霍金奇淋巴瘤,2020年新增尿路上皮癌,2021年陆续获批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细胞癌。同时,进入医保目录也是云云,只有医保目录限制的顺应症可以报销,此局限外顺应症的使用,纵然药监局已批准,也是不予报销的。
因此,为了扩大销量,PD-1/L1单抗的决胜要害就是看谁能更快获批更多顺应症,然后加入医保谈判。
产物上市只是最先,后续为了扩展顺应症的临床研究仍耗时耗资,在这个白热化的赛道上人人都在抢时间。而且,药监局已经明确,否决重复建设,不激励药品太过同质化的竞争。
留给PD-1/L1的时间不多了。
03
扎堆红海
不如去开拓新蓝海
虽然人人都赶时间,然则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必经四概略害阶段和两概略害审批点,全程费时又花钱:
- 药物发现,就是针对某类疾病寻找靶点,选择化合物组合
- 临床前研究,主要是药代动力学等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开端评估化合物平安性
- 临床申请,向药监局申请举行临床试验,到期如无回复则视为绿灯
- 临床试验一、二期,少量人体试验
- 三期临床,大样本量人体试验
- 申请上市,向药监局提出新药上市注册申请,审批只针对临床试验乐成的顺应症
药品研发流程
整个研究历程耗时数年甚至十几年,耗资可达数亿,因此为了多款产物加速上市,一样平常的生物制药企业会通过互助或外包,借助外力完成商业化。
康宁杰瑞和思绪迪就是在这个靠山下杀青的互助。康宁杰瑞意识到自己的研发气力有限,继续在PD-1单抗上与大药企拼杀占不了多廉价。因此在恩沃利单抗研发历程中,把临床前阶段完成后,就交由思绪迪继续举行临床试验并申请上市。
这让康宁杰瑞能够抽身出来,调动优势军力专注于双抗管线。现在康宁杰瑞自主研发的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已莅临床三期,上市希望就在眼前。
这也注释了,为何康宁杰瑞显著有研发能力,还愿意出让一半利益让思绪迪介入互助研发。
使用同样逻辑的另有康方生物,6月其自主研发的卡度尼利单抗获批上市,这是海内*PD-1/CTLA-4双抗,抢了康宁杰瑞的先机。
而康方生物也是海内*拥有两个PD-1/L1上市产物的企业,去年上市的派安普利单抗,是由康方生物与中国生物制药旗下的正大天晴配合拥有的,正大天晴认真后续的商业化及销售,生产方面暂由康方生物举行,待正大天晴的新厂投产后移交给对方。
康方生物有十多个抗肿瘤的候选药物,重点都在新靶点和双抗上。既然PD-1/L1已成红海,各大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Biotech)纷纷也在追求新靶点。
事实上,PD-1/L1是免疫疗法中最常见的靶点之一,此外另有CTLA-4、VEGF、CD47等,每年另有新的免疫检查靶点被发现。免疫疗法的药物开发才刚刚起步,未来的新靶点药物空间广漠。
以是与外部互助举行成熟产物的商业化,把精神放在新靶点药品研发,已成为不少中小药企青睐的战略。
04
泡沫事后创新药的价值回归
近期有新闻称,基石药业正在钻营收购,通过高盛追求海内外买家。基石药业虽然确立才6年,就已拥有舒格利单抗等4款创新药,作为港股上市企业,属于biotech中的佼佼者,现在却走上卖身这条路,也是从侧面反映了近两年的创新药隆冬现状。
从2015年药监局开启深化改造以来,政策盈利下无数Biotech如雨后春笋涌现,港股18A规则开放了暂无收入和利润的Biotech的上市通道,进一步释放了资源对创新药的热情,也迎来了Biotech的港股IPO井喷。四年来有近50家Biotech通过18A规则上市,募资超千亿港元。
资源规避风险的天性,牵动Biotech扎堆于已被市场认可的肿瘤免疫赛道,让海内创新药五年时间迅速走完了外洋十多年才走完的路。
以资源市场变现为目的的揠苗助长,高度的同质化竞争很快就走到了价钱战。创新药刚上市不久,就被医保拉到地板价,Biotech投入产出比不及预期,资源热情迅速降温,港股18A企业险些所有破发,不少股价腰斩后再看不到仰面希望。
没有了资源加持,Biotech的现金流马上趋紧。之前Biotech疯狂扩张产物管线,多线同时烧钱,甚至不少还在拿地投产建厂。现在,不少Biotech手上的现金不足支持两年的研发。Biotech纷纷裁员、暂停项目甚至卖身也是情理之中的下场。
然则在这隆冬之中,创新药的曙光才最先展现。
Biotech的长项本就在前端科研,而不是生产和商业化,其焦点价值是创新。《“十四五”医药工业生长设计》再次强调坚持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生长的焦点义务,支持企业盯紧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宣结构。
泡沫已往,行业也在调整,PD-1/L1已从香饽饽酿成鸡肋,还没有上市的产物越来越难有出头之日,而已拥有上市产物的Biotech也在寻找新的出路,结构双抗等其它靶点的产物管线,这相符国家支持的创新药的研发偏向。
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Biotech履历阵痛和洗牌后,回归价值。若是能坚持走下去,不再跟在国际大药企背后亦步亦趋,真正创新出全球首创药,这才是中国医药的未来远景。
固然这个历程很漫长,重新靶点的发现到创新药上市,至少要十年时间。海内创新药产业,虽然在近十年发生了巨变,但离真正的创新另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历程对于已经内卷严重的Biotech是很痛苦的,不外对行业整体而言,随着产业链细化分工的成熟,创新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