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若何重复 ofo 败局

2017 年,当海内共享单车市场战至正酣之际,大洋彼岸,美国各多数会最先泛起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以及共享自行车的身影,任何人只需要打开手机,扫描车把上的二维码即可解锁出发。

这一年,华人鲍周佳、孙维耀在硅谷「照猫画虎」开办了 LimeBike(后更名 Lime),提供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的共享服务,不到一年时间便获得超 3 亿美元融资,估值到达 11 亿美元,并快速将营业延伸到加州、佛罗里达、华盛顿……

差不多统一时间,由 Lyft 和 Uber 前高管 Travis VanderZanden 建立的 Bird 也将自家的共享电动滑板车搬到了都会陌头,并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 4 轮融资,总金额超 4 亿美元,不仅成为那时最快到达 10 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更在 2018 年 6 月到达了 20 亿美元的惊人估值。

这是硅谷曾经的疯狂故事,在对共享出行未来的憧憬中,具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电动滑板车、两轮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成为投资人们的心头好。

已往 5 年时间,投资者向西欧「微出行」公司共投资跨越 50 亿美元——这是外洋共享电动车曾经的黄金时代。

每周,以 Lime、Bird 等品牌为代表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品牌,都市新增数千辆电动滑板车,并疯狂在社交媒体上举行推广。

Lime、Bird、Spin、Link、Lyft...... 这些名字与他们的电动滑板车,不只占领了街道中的突出位置,也占领了各大投资机构的头版位置。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这些曾经的独角兽却不得不面临惨烈的市场洗礼。

曾经估值 23 亿美元的 Bird 通过 SPAC 合并上市,现在股价不到 50 美分,估值仅为 1.35 亿美金,出现一二级市场倒挂情形;而号称全球*共享电动滑板车运营商的 Lime,估值一度到达 24 亿美元,但在之后的融资中估值不停缩水,跌落到 5.1 亿美元,缩水 79%,曾宣布将在 2022 年上市的新闻之后,现在也郑重地选择了继续守候。

很显然,曾经性感和诱人的共享出行故事情得不再那么讨喜,当初投资人和媒体有多热情,现现在就有多嫌弃。

这一切背后,以电动滑板车为代表的「微出行」服务,在外洋事实遭遇了什么?

01

「最后一公里」性感故事

中国供应链 共享出行 外洋资源市场,这是最初外洋投资人对共享出行市场疯狂的主要缘故原由。

在海内曾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大战中,外洋资源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并寻找到了合适的标的。

在美国,以 Lime 和 Bird 为代表的介入者们,找到了以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为焦点的「出行三件套」,以知足差异用户的短途出行需求,这看起来是一个*的方案。

Lime 首创人孙维耀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电动滑板车的周转率很高,经常在它『触地』之前,就有人预约使用了。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滑板车的使用率高;而长距离出行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电动车;都会中喜欢运动的人群,则更愿意使用共享单车。」

「在成本接纳方面,电动产物更有优势。由于用户更有意愿多付费以享受更好的产物体验,但产物的成本也较高,好比需要替换电池或充电。」

在独角兽们构想的蓝图中,占有 C 位焦点的现实上是电动滑板车,不仅由于其占地面积小,速率快,操控利便,也因其包罗科技和环保属性带来的附加价值。

数据显示,美国 90 后持有驾照的比例从 80 年月的 91%,已经降低到 2014 年的 77%。大量无车人士的存在,再加上共享电动滑板车所推许的低碳模式,也顺应了新千年以来环保运动兴起的时代靠山。

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加持」,成为「催熟」这些外洋平台的又一个主要缘故原由。

现实上,Bird 和 Lime 等公司最初使用的电动滑板车,主要来自中国公司,这些产物具备的不仅仅是价钱优势,尚有更快速的产物定制,和较为重大的产业链生态,为这些公司的产物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以 Lime 为例,从*代滑板车产物到第四代滑板车产物推出,用时三年时间,但其前两代产物都由海内公司打造,从第三代最先由 Lime 自主设计,但依然依托于中国的成熟供应链系统。

为了让「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情得更有温度,Lime 和 Bird 也动用了一些平台「智慧」。

在某些地方,Lime 和 Bird 用户可以直接将户外的电动滑板车带回家,并在夜间为这些滑板车充电,再在早上送还到指定区域,这样一来平台会为用户支付一定的待遇,并以此解决电动滑板车乱停乱放问题。

不外,与海内情形类似,共享电动滑板车在美国和欧洲的推广历程中也泛起了种种问题,好比许多滑板车被放在了人行道或者停车入口而无人治理,影响到行人的正常出行,遭到了一些当地民众的埋怨。也有一些人在人行道上骑滑板车,这威胁到了行人的人身平安。

这些问题并不致命,但随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曾经的独角兽们遇到了更大的贫苦。

02

独角兽「熏染」新冠

由于疫情到来,全球交通出行领域受到了极大影响,即即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为主的共享电动滑板车,也泛起了*的困局。

这种不分国界的影响延续了三年,也极大影响了这些出行平台的营业。

作为出行历程「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人们通常会在乘坐地铁、公交等历程中穿插使用 Lime、Bird 等平台的产物,而疫情之后,所有公共交通领域都面临搭客锐减情形。

凭证 City Lab 去年春季的数据显示,西欧和中国多数会的公共交通搭客数出现 50-90% 的骤减;光是纽约区域的北部地铁通勤系统流量削减了 95%;北加州的湾区捷运系统搭客数在 1 个月内削减了 93%。

此时,Lime、Bird 推出的「交通三件套」产物,使用率迅速下降便成为一定。

此外,岂论是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照样自行车,这些接纳了共享模式的出行工具,在疫情中的病毒问题带来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挂念,用户不能放心触碰他人刚触碰过的车。

凭证麦肯锡的考察显示,不管是商务照样小我私人出行,「怕在共享设施上熏染病毒」都成为了人们拒绝使用微交通出行的主要缘故原由。

这种活跃度的下降,直接影响了所有公司的营收。

2020 年秋季,Lime 在到达全球 2 亿人次的里程碑后,告诉投资者,公司在昔时第三季度将*实现正向现金流和正自由现金流,并将在 2021 年整年实现盈利。

然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影响升级,后续的谋划情形却并未好转。

凭证研究讲述显示,每辆共享电动滑板车,天天使用少于四次便会导致运营商的财政不能延续(即用户用度无法支付每辆自行车的运营成本)。

凭证 The Infomation 报道,2018 年,Bird 的电动滑板车天天平均使用次数是 5 次,用户平均付费额为 3.65 美元。Bird 团队向投资者透露,公司年营收有望到达 6500 万美元,毛利率为 19%。

19% 的毛利率看起来不错,但这意味在支付了充电、维修、支付、保险等支出后,Bird 还需要用仅剩的 1200 万美元,支付办公室租赁和员工运营用度。

凭证最新数据,2020 年 Bird 年营收为 7800 万美元,净亏损跨越 2 亿美元。

此外,叠加在这之上的运营成本尚有进一步的增添:一方面,运营平台不仅要卖力产物充电、维护,还要对其举行消毒以保障其卫生;另一方面,这些产物并不是为了共享而设计,因此很容易泛起故障,在平台初期这些问题并不普遍,但随同产物铺设都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形加倍常见。

「通常我们的消费级电动滑板车寿命能维持在 3 个月到半年,而共享电动滑板车的寿命要求是 15 个月左右,这对产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从事相关制造行业的专家示意,只管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产物后期逐渐过渡到自建车辆上,但成本依旧很难快速降低,这也是为何频仍融资但依旧没有盈利的缘故原由之一。

固然,行业壁垒较低的困局依然存在,Lime 和 Bird 等平台作为行业领跑者,只管具备一定的资金和平台优势,但产物并不存在*的*体验,用户在差异平台使用到的产物体验是是可以交换的,并不存在谁*最差,这种情形下用户很容易由于车的若干而替换服务。

交通服务很难获得巨额利润,从历史上看,*真正延续盈利的公司是汽车制造商。

而以租赁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共享自行车为主的平台,唯有依附稳固且较大的用户流量才气站稳脚跟良性生长。在疫情尚未竣事的短期内,投资者和平台看不到这样的希望。

03

黄金时代的「遗老」

2018 年 4 月初,美团以 27 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象征了海内「共享单车大战」的基本落幕。

衍生自「网约车大战」的共享单车大战,可以说是昔时资源狂热期的又一标志性战争。砸钱倒贴占领市场,行业老大老二合并,彻底垄断市场,是昔时海内互联网最成熟的套路,没有之一。

在那时的状态下,创业者完全不需要,也不能能去盘算营收和投入产出比。听说摩拜团队事后复盘,公司大规模亏损,正是在拿到大笔投资,最先推出「月卡」服务之后。在那之后,以亏损换市场更是一发不能摒挡。

而岂论是网约车,照样共享单车,交通出行服务向来就是利润单薄的劳动麋集型产业,只有靠平台精耕细作的运营才气真正盈利。但在资源的疯狂助推下,赛道上的创业者不能制止地进入到一针见血的「内卷之战」中。

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欧的电动滑板车可以说是和共享单车类似,属于各处风投热钱的「黄金时代」的产物。而在资源缩短的当下,郑重的投资者更看重营收数据和投入产出比,这时曾经共享电动滑板车独角兽的陷落,是不能制止地了局。

现在,当全球逐渐顺应疫情,生涯逐渐恢复时,交通出行领域「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依旧存在。

麦肯锡在疫情来临后对全球 7 大区域超 7000 多人举行了一次考察,发现随着天下恢复正常,人们对于下一个阶段私人拥有的微交通工具的使用倾向比前疫情时期要增进 9%,对于共享版微交通工具的使用倾向增进 12%。

显然,微出行这一领域正在恢复的迹象,但未来的希望,是否属于电动滑板车,异常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