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百亿重罚,阿里大考
阿里收到的 182 亿巨额罚单,似乎让资源市场「把心搁回了肚子里」。
4 月 12 日周一港股开盘,恒指下挫超 1%,主要科技公司险些全线下跌,而阿里港股股价逆市大涨一度超 7%,颇有「利空出尽」的势头。
资源厌恶不确定性,稀奇是对于像阿里这样的大市值标的。自去年 11 月国家市场监视治理总局宣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来,阿里股价一起走低,而且在 12 月 24 日市场羁系总局宣布对其涉嫌垄断行为举行立案观察,阿里美股股价跳水超 8%。
从市场上的声音来看,有一派以为处罚只是第一步,对「二选一」等行为的停止以及反垄断的明确信号,将会影响到阿里的电商基本盘以及耐久生长;
也有声音以为,只管罚款金额异常高,但仍然处在法定罚款局限的居中位置,阿里会有「阵痛」,但收四处罚也就有了明确的调整偏向。
我们以为,此次遭四处罚势必成为阿里生长的一次重大磨练,相较于处罚对其谋划、甚至市场环境的影响,阿里内部以何种方式看待、消化、反思这一事宜,才是要害所在。
182 亿的罚单严重吗?
凭证《财经》整理,在阿里被罚之前,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开出的三大罚单划分是:
2015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公司处以罚款 60.88 亿元,理由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职位,以不公正的高价收取专利允许费、并实行搭售等垄断行为。
2014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对三菱电机等 12 家日本零部件企业处以罚款 12.35 亿元,理由是这些公司杀青横向垄断协议,清扫、限制竞争。
2016 年 11 月,原国家工商行政治理总局对利乐公司处以罚款 6.68 亿元,理由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职位实行搭售等垄断行为。
一方面,阿里的处罚金额不只三倍于高通,刷新了最高罚款纪录,另一方面,此前被罚金额最高的几家均为外资企业,而阿里是中国企业。
然则从现实的计罚尺度上看,阿里受到的「百分比真实危险」并不算严重。
据《财经》,阿里被罚款金额是 2019 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的 4%,而高通是根据 2013 年度中国市场销售额的 8% 计罚、利乐是根据 2011 年中国市场销售额的 7% 计罚。
之以是数额伟大,是由于阿里「家大业大」,收入能力强,按百分比一折合下来也是一笔巨款。
直观来说,被罚近 200 亿,对阿里来说还没有严重到「伤筋动骨」,羁系部门做出的重罚,也不是要否认平台经济在经济生长中的作用,而是在于让平台经济在制度规范中生长,防止资源无序扩张,对阿里的这张罚单同时也是对其他平台经济企业的「敲打」信号。
某种水平上也正如蔡崇信在 4 月 12 日的剖析师电话集会上所说的那样:「治理方的羁系已经从侧面临我们的商业模式举行了一定,现在整个市场处于平台经济,阿里平台的运营和商业模子是获得官方认可的。」
基本面依然稳固,若何反思才是要害
阿里的基本面仍然牢靠。
凭证阿里财报,去年 4 季度,阿里营收 2211 亿元,同比增进 37%,期末年活跃消费者 7.79 亿,单季增添了 2200 万,移动端月活跃用户 9.02 亿,单季增添了 2100 万,Non-GAAP 净利润 592 亿元,同比增进 27%。
无论从营收能力、盈利能力照样用户基数来看,阿里的体量和增速仍然极具竞争力。只管遭到了拼多多的有力挑战,但现实上阿里的焦点消费者群体仍然异常稳固,单用户每年的购置力近 9000 元人民币。
而凭证中金研报测算,年消费金额在 7000 元以上的阿里买家到达 1.9 亿人(住手 2020 年 6 月),这些人的人均消费跨越 23000 元。
在电商领域淘宝天猫仍然是新消费品牌发展的第一阵地,同时也是优质消费客群的主要选择。
就我自身的考察来看,身边也有许多同伙同时使用淘宝天猫和拼多多来购物,然则在拼多多上主要购置的仍然是低单价的小物件,但若是涉及到单价较高的品牌商品,好比衣物、电器、电子产物等等,仍然会选择在淘宝、天猫完成购物,以获取更可靠的消费保障。
换言之,挑战者云集不假,但阿里的电商仍然稳坐头把交椅,随着消费升级浪潮逐渐明晰,天猫在孵化、培植品牌上的优势或将继续拉大。
另一方面,仍然在阿里体内运行的阿里云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而且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卡位优势显著,与此同时,蚂蚁金服、菜鸟物流也都处在行业第一梯队。
综合而言,阿里仍然是现在中国体量最大、未来生长确定性最强的科技公司之一。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阿里若何看待、反思此次事宜,才是要害所在。
由于「二选一」的发生,在某种水平上反映出在商业竞争中,阿里没有充实依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以及「客户第一」的价值观。
这可能也是阿里在此次事宜中真正需要深入反思与总结的。
领会阿里的人大多知道,这是一家从确立伊始就异常重视「文化」价值观等听起来有些「虚」的事物的企业,这种重视绝非停留在口头强调,而是渗透到了公司谋划的方方面面。
早在 2000 年的时刻,阿里就拿出上百万元给员工做培训,在销售员工一个月的脱产培训之中,销售部门只占 40%,价值观部门占到了 60%。而直到现在,阿里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中,价值观培训也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在 2009 年底阿里 B2B 营业部门销售职员泛起严重的诓骗、溃烂行为,为了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涉事员工所有被处罚,时任阿里巴巴 CEO、深得马云重视的卫哲也由于治理不力离任。
到 2019 年阿里宣布「新六脉神剑」,即升级后的企业价值观,根据阿里透露的信息,修订历程历时一年,从合资人到全球各事业群、差异司龄、层级的员工均介入了调钻研论,对「虚事实做」的重视可见一斑。
回到这次事宜上来,「二选一」作为一种排他竞争手段,其着实商业领域非经常见,在互联网领域就更是云云。
由于平台经济是对照新的经济范式,若何界定「二选一」是正常市场竞争行为照样滥用市场支配职位,需要羁系部门与市场、企业在实践中逐步探明。
阿里是否会将「二选一」视作对其价值观的某种背离?坦率说,我不知道。
若是将「客户」只界说为有诚意配合平台的商家,那么平台在大促中倾斜更多资源给它们,倒似乎加倍相符了「客户第一」的尺度。注释权在阿里手中。
然则显然,广义上的客户群体不希望见到这样「让生意更难做」的竞争手段,羁系部门伸出「有形的手」也是例证。
20 年的生长历程频频证实晰,阿里是一家自我迭代能力很强,反思能力也很强的企业。这次事宜,是否会成为又一次「深入骨髓」的改造契机,值得我们耐久关注。
下一篇:手机品牌大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