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国产汽车芯片,撕开了一道口子-国际黄金
2024年,国产汽车芯片乘上了东风,本土器件上车成为了人人的热议话题。
在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海内汽车产业引领电动化和智能化所带来的芯片需求增进。据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5.8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以上。与此同时,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芯片平均用量更是跨越1000颗,远大于其他消费电子的芯片用量。由此而发生的增量需求可想而知。
若是在已往,云云重大的市场,通常是由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和博世这六大巨头所牢牢垄断的。但随着本土汽车产业的兴起,叠加国产汽车芯片公司的多年深耕、前两年的缺芯浪潮以及近年来的国产化芯片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海内厂商终于在铜墙铁壁的汽车芯片市场撕出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凭证日经报道,已往三年海内汽车芯片的自给率从5%迅速提高到了10%。当中,国产厂商在车规模拟芯片上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1、模拟芯片,成为要害
相较于消费级芯片,汽车芯片在验证周期、平安认证、高可靠性等指标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些指标往往需要企业破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去做长周期的验证,最终才气向车企供货。这些时间和款项方面的投入对于芯片设计厂商来说是一场昂贵的冒险,一旦某款芯片失败,就会泛起骑虎难下的尴尬事态。这也是已往海内少有厂商涉足汽车芯片的缘故原由。
但在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伟大时机眼前,本土厂商最先奋力突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近300家公司在开发汽车芯片产物,涵盖了汽车芯片的多个领域,尤其是过往只有外洋大厂才气掌握的产物,也最先泛起本土厂商的身影。
在这股国产化浪潮中,算力芯片是生长最快速的领域,当中无论是座舱照样智能驾驶方面,国产芯片都已经实现了突破,且另有不少企业深耕其中,此外,在功率半导体、MCU和传感器以及模拟芯片等方面,国产厂商也正在加紧攻关。
而作为汽车芯片市场最早泛起,且使用量最多的产物之一,模拟芯片正在成为本土厂商聚焦的主要目的。
首先我们来领会一下,到底什么是模拟芯片?与只能对离散数字信号举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数字芯片差异,模拟芯片是由电容、电阻、晶体管等组成的模拟集成电路,它可以将现实天下中的声音、光线、温度、压力等信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实现电信号的放大、滤波、变换等功效。凭证现实应用与功效,模拟芯片又可以分为电源治理芯片、信号链芯片、射频芯片和其他器件等。
作为汽车中不能缺少的一环,模拟芯片产物种类多、用量大且应用领域厚实。以B级汽车为例,传统燃油车型模拟芯片的用量约在160颗,电动车型则需要多达400余颗,而C级电动车更是跨越了650颗。
IC Insights数据显示,汽车是模拟芯片的第二大应用市场。在2022年车用模拟芯片需求已占到整个模拟芯片市场的24%左右,到2027年,单车模拟芯片的价值量将到达300美元,年复合增进率跨越10%。除了汽车外,工业、能源、消费等领域也大量使用模拟芯片,其远景异常广漠。
2021年以前,海内模拟芯片企业多以电源治理芯片切入市场,产物主要应用于低附加值领域,且接纳Fabless营业模式,而专注于信号链器件的公司较少。背后缘故原由主要是微弱信号、高频信号处置手艺门槛高,海内厂商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海内芯片企业在逐步开拓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下游应用领域,用量较大、盈利更多的汽车领域自然成为发力重点之一。以车规模拟芯片为例,海内部门企业已起劲结构相关芯片的研发和认证,如纳芯微、圣邦微、思瑞浦和矽力杰等,已各自推出了相关车规产物,其中不乏信号链等手艺门槛较高的替换产物。
圣邦微主打电源治理芯片,自2022年就有多款车规运放、数模转换、电源产物陆续在客户端导入,设计笼罩各种驱动芯片、隔离芯片、DC/DC电源转换芯片、LDO、运放及对照器、电压基准芯片、小逻辑芯片等,其中部门产物已实现量产,部门产物处于小批量生产验证及送样阶段,新一代产物处于研发阶段,并申请了多项相关专利。
思瑞浦专攻信号链模拟芯片,近几年最先在工业、通讯、汽车等高端市场结构,进军车规级市场,相关芯片逐步放量,住手2023年上半年,其在车规产物方面,已有50余款产物上市,包罗车规级运算放大器、车规级低噪声线性稳压器、高输入电压,大电流车规级LDO等。
矽力杰也深耕电源芯片领域,已往几年时间中向全球终端汽车厂商输出了数十种新应用芯片,还在去年推出了首颗40V/15A全集成车规级H桥电机驱动芯片,未来还将量产车身控制、无人驾驶、车载娱乐系统等芯片,其在整体应用层面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纳芯微则坚持信号链、电源治理、传感器三轮驱动,在2023年量产了车规级 CAN FD接口芯片、车规级LIN接口芯片、车规级PWM Buffer芯片、车规级 I²C I/O扩展芯片等产物,其车规产物已普遍应用于汽车三电系统、车身控制、智能驾舱等领域。
注册资本3440亿,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
随着这些国产厂商的连续发力,愈来愈多的新能源汽车最先接纳国产芯片,海内模拟芯片企业已经在善于的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过往固有的“模拟者”形象也最先被打破,部门厂商甚至已经不逊色于外洋巨头,例如纳芯微的隔离产物和传感器产物等。
2、群雄争霸,谁主沉浮
固然,国产替换并非一帆风顺。
例如在国产厂商刚因芯片欠缺而占有一定市场后,就遭遇了产能过剩的袭击,这就让外洋巨头最先逐渐收复失地,甚至越战越强。
以人人熟悉的几家外洋巨头为例:英飞凌作为全球*的汽车半导体厂家,2022年4季度汽车营业约占其收入的47%,2023年进一步增至56%;恩智浦2022年汽车营业约占其收入的52%,2023年增添到56%,同样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泉源;瑞萨2022年汽车事业部占总收入的43%,2023年增进到47%……
由此可见,市场颠簸并未对这些外洋巨头的汽车营业占比发生影响,不降反升,它们仍牢牢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
相对比之下,海内模拟芯片企业在汽车营业上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思瑞浦在业绩说明会的问答中指出,其在2023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营收占比仅为8%,同期圣邦微电子汽车市场营收占比险些没有,现在两者车规级芯片料号均为100颗左右,数目较少,矽力杰2023年的汽车相关营收也仅有8%左右。三家厂商在汽车营业上的占比和营收都稍显不足。
作为对比,同为国产的纳芯微在汽车营业显示颇为不俗:其在2023年的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已达1.64亿颗,汽车电子领域收入占比为30.95%,较上年提升约7.82个百分点,而2024年*季度,汽车电子领域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5.63%。
因此,单就汽车营业这一项的占比上,纳芯微已远超海内厂商,相当靠近英飞凌等外洋巨头,思量到外洋已经深耕几十年,而海内产业近几年才获得重视这一点,纳芯微能完成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
为什么纳芯微能在一众国产厂商里脱颖而出呢?
对于传统汽车来说,模拟芯片在动力总成、底盘和平安、车载娱乐、仪表盘、车身电子及LED电源治理等领域中被普遍应用;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渗透,巨细三电系统、热治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系统催生出了更多模拟芯片需求。
现在中国是新能源汽车生长最为迅猛的市场,但若是本土厂商只想做缺芯时期外洋巨头的原位替换品,当缺芯竣事,潮水褪去的时刻,这部门需求也会随之离去,而当巨头掀起价钱战之际,得之不易的市场份额就会拱手让出。
在这方面,纳芯微显然有加倍缜密的思索。纳芯微的产物结构包罗两大偏向:一是电动化,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和热治理领域;二是智能化,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整车域控、智慧照明等领域。这两大偏向*契合了新能源汽车的生长蹊径,同时顺应了国产汽车厂商的需求。
现在,纳芯微的产物息争决方案已笼罩车载主驱、OBC/DCDC、电池治理系统、热治理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焦点的高压控制器,在一辆高端的新能源汽车上,纳芯微已经量产的产物,可以实现跨越900元的单车价值量。
除了厚实的产物外,纳芯微能成为国产汽车模拟芯片龙头的更主要缘故原由,是他们始终将客户摆在首位,明白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在推出定制化产物之余,也为客户带来了更多产业协同创新的时机。举例来说,去年年头,纳芯微与大陆团体旗下合资公司陆博就乘用车要害零部件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杀青产物互助协议,纳芯微的产物也由此进入到了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开发当中。
与其他国产模拟芯片厂商相比,纳芯微正在修建属于自己的焦点竞争优势,在为产业提供更具优势的产物的同时,也在海内的新能源汽车生长孝顺自己的一份气力。
3、写在最后
已往几年的汽车芯片生长态势解释,通过IDM模式,外洋原厂不仅在供应上无虞,还能不停掀起价钱战,以此来阻碍本土汽车芯片厂商的崛起。但汽车芯片的本土化是事态所趋,若何缩短与外洋差距,若何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中保持市园职位,成就本土汽车模拟芯片甚至整个汽车芯片产业,国产厂商需要群策群力,也需要各出奇招,以交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知足谜底。